Skip to main content

奥运主办城市的获胜之计:智能利用赛后场馆设施

olympic infrastructure

奥运会结束后给主办城市留下沉重的负担,历来是有目共睹的。自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以来,历届没几个主办城市能在赛后很好地利用奥运场馆设施。就拿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而建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来说吧,赛后要想承接让这8万个座位的场地满场或接近满场的大型活动,都是个巨大的难题。雅典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奥运村,则都已被遗弃,因此也未能实现奥运会对城市复兴的承诺。

相较于大多数主办城市,伦敦已经算是做得不错了。然而,在举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前的那几年里,伦敦居民对奥运会将带来的影响表示了极大担忧,焦点在于对公共交通、当地企业和社区造成的压力。令居民担心的,主要是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对各个本已接近饱和的系统增加压力。结果,奥运会结束后,在奥运场馆的再利用上,如把奥运村改造成经济适用房,也都做得不尽理想

2018年,洛杉矶赢得了202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当时这座庞大的城市早已处于其20年城市公交系统改造计划的早期实施阶段。尽管最初因诉讼和立法问题而陷入困境,但该计划有望通过更新的系统改善交通连通性和可及性,同时提供更可持续的系统取代老化的水基础设施。即便如此,洛杉矶居民依然担心这些发展只照顾到奥运会的短期需求,而不是城市居民的长期需求。

olympic infrastructure

那么,洛杉矶是否能解决其现有的基础设施问题,成为奥运会后让民众获益的成功案例?

对于承办奥运会的城市而言,取得微妙的平衡势在必行。有一种积极而新颖的规划手段可以称为“预期性城市发展”,即一种适用于城市的衍生式设计模型,可以随着新因素的出现、本地约束条件的转变而调整。这乍听之下或许有点不知所云,但这种系统内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意味着不再需要对次优可能性进行预测。

随着设计流程的转变,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对那些负责定义建造流程的职位重新构想。举例来说,动态资源管理主管可以管理整个大洛杉矶地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网络。如果这些工程项目都使用机器人,则更有可能为建筑工地带来急需的、装配线般的可预测性和生产率。

对于动态资源管理主管这个职位而言,可能需要利用自动化来监督整个建筑生态系统内通过传感器互联互通的所有建筑工地。与其在不同工地上使用不同产品组合,倒不如在集中式的平台上进行资源调度,如此一来可顺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加快各个工地之间建材、设备和劳工的调配速度,既安全又高效,工地也无需无谓地丢弃未使用的建材或有太多的工人。重新调整建设工程项目的传统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项目的资源浪费,还可以使城市的供需格局更加对称。

另外还有个数据协调员的新职位,其职责是搭起公共部门和民众之间的桥梁,负责与社区、地方政府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合作,向民众沟通发展动态,为民众“解读数据”。数据协调员还可以和少数其他领域专家合作,其中包括与智能化改造工程师合作利用预测性分析来了解改造工程的影响并定义所需的资源。管理公共舆论领域是一项庞大但必要的工作。

假如可以调集上述这些专家组成一个新的团队,然后委托这个团队对奥运场馆设施进行设计与施工,那不是很好吗?国际奥委会可以激励切合实际的预算规划、提高透明度,并促进符合公共利益的可持续投资。如果能把奥运会重新定位成一个机会,让当地领导人去实现区域公交和基础设施目标,让民众更好地获得数据驱动的见解进而发表意见,那么主办城市可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

olympic infrastructure

现在只剩不到九年的时间来完成洛杉矶奥运场馆设施的建设,洛杉矶该如何规划才能既顺利解决活动编排和容量问题,又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所需考虑的因素不仅是项目成本和进度安排,还应考虑综合纳入系统内的住房需求、为居民长期提供的必要设施(杂货店、水、学校、交通枢纽等),以及游客体验。

采取不同方式行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规划人员可以运用衍生式设计等工具来管理大量的复杂性,并与设计施工团队共同探索整体解决方案。那么,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团队而言,用像奥运这样大型的项目来对系统进行测试是再好不过的了。运用衍生式设计工具,不仅可以在自适应再利用的编程法中整合业务指标,还可以把缺水、压缩的施工工期等资源制约因素纳入考量。现有基础设施可以改造成奥运场馆,临建场馆也可以轻易拆除,拆除后原料可以重新分配到其他项目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预期性城市发展都不会完全无摩擦。国际奥委会早就认识到洛杉矶和其他主办城市不一样,不能同等看待。洛杉矶的情况是,其现有跨越几十年的城市规划方案已处于实施阶段,且并未考虑到举办像奥运这样大型活动的可能性。各项规划项目需要重新评估,以确定哪些项目也可能为奥运会赛事及相关活动服务。

olympic infrastructure

举例来说,洛杉矶拥有全美最好的地铁系统之一,但系统利用率却不高,只有小部分的居民在使用。奥运会的规划或许能带来大变革,使洛杉矶及未来其他奥运主办城市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获得复兴。

试想一下这样的未来:在一条恢复运行的地铁线上,新建的地铁站发出短促的哔哔声,警示人们地铁车厢门即将开启或关闭。地铁站周边的地区是典型的洛杉矶社区,随处可见小片单户住宅、咖啡馆、市场。从车厢走出来的,先是一群青少年,随后是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小孩以及一大群疲惫的乘客。几辆无人驾驶的私家车驶过,但只有公交车(当然是电动的)、自行车和行人可以在这个无拥堵区停下来。

对于洛杉矶及其他奥运主办城市而言,像这样的城市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一切在于把握好预期性城市发展带来的动态机遇。

特别鸣谢欧特克实习生Jessy Escobedo,本文主要基于她的研究成果而写。

关于作者

Radha Mistry拥有建筑、叙事环境和战略远见方面的背景。在欧特克,她探索了新兴技术对未来建筑、工程、施工和制造以及媒体和娱乐的影响。

Profile Photo of Radha Mistry -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