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到远程技术”为何能助力影视制作实现实时化?
- 传媒娱乐业早已在近25年前从模拟制作转向数字制作,但各项工作流程始终彼此孤立,缺乏互联互通。
- 全球疫情迫使业界不得不接受远程工作,提高片场上和后期制作中的协作。
- 影视制作领域新兴的摄像机到远程技术通过改变工作流程、简化制作流程和吸引全球人才,给业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影视业在其传奇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变,例如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以及较近期的从模拟制作到数字制作。尽管发生了这些转变,传媒娱乐业还是比较抵制变革的,严重依赖着旧的制作模式和既定知识。这听起来简直就像是颠覆性变革的时机已成熟的行业,一旦进一步涉足数字化领域就将开辟有利于创意协作的全新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持续日益增加,传媒娱乐界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影视制作公司要面对紧迫的期限、紧张的预算和人员短缺的问题。要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映一定数量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在使用低效的既定工作流程的情况下。
正是这种背景,造就了整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远程驱动的影视制作。采用摄像机到远程技术是此次影视制作变革的第一步,有了这样的技术,在摄像机停止录像后,相应的录像片段近乎立刻就能在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看到。更何况,一旦将所有的素材和数据集中到一个生态系统中,影视专业人士就可以专注于叙事元素,不必被彼此孤立的工作流程所带来的繁琐事务困扰。各个团队和工具之间的数据也能互联互通起来,将剧本到银幕的各个制作环节相串联,从而加快影视制作速度并提高效率。
媒体行业对远程技术并不陌生。像Netflix、苹果TV+等流媒体服务都以虚拟方式存储和提供数字媒体库。而现在,远程技术是在幕后给业界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有望彻底改变电视节目和电影的制作流程。
远程技术驱动的影视制作日益流行
只要看一下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节目的片尾鸣谢,就不难看出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数百甚至数千人协力制作。可是,每一个团队却是使用自己的一套数字工具来处理各自所负责的工作。协作往往需要人工地将各个工作流程和数据结合起来,例如将硬盘运送到后制设施,供工作人员将录像片段上传到剪辑系统中。在一个以娱乐为目的的行业中,这些工作流程阻碍着创作的动力。
传媒娱乐业早已在近25年前从模拟制作转向数字制作,但尽管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的一些基础工作流程却始终发展缓慢,导致各项工作流程彼此孤立,缺乏互联互通,效率也低下。一直到几年前,远程技术还只不过是个长远的计划而已。无奈,疫情肆虐全球,影视制作因此中断了数月之久。等到恢复制作时,片场上只有最基本人数的工作人员,所以各家公司不得不另寻方式促进导演、制片人、布景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摄影指导以及其他参与制作的人员之间的创意协作。诸如欧特克Moxion等摄像机到远程的技术不仅为业界提供了一种可以让制作团队继续开展工作的方式,也明摆着影视制作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可行。
业界也并非所有公司都排斥远程技术。视觉特效公司Jellyfish Pictures和Misc Studios就一头扎进了远程技术应用大潮中。而一些相对较新的公司只在远程中工作,不曾在非远程环境中工作。Untold Studios是一家影视制作和视觉特效公司,自2018年开业以来一直都在远程中创建工作流程。借助欧特克ShotGrid等工具,这家公司很快就有效地开始运营,并随着项目和客户群的增长而迅速扩大规模。此外,基于远程的工作流程还让该公司可以从世界各地招纳人才,应对国内潜在的人才短缺问题。
在远程中工作原本只是个临时的应对措施,但如今已成为主流,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好莱坞主要制片厂合资的非营利技术研究公司MovieLabs发表了《2030年愿景》,呼吁广大制片人采用新技术,让“所有的素材都直接在远程中创建或投入到远程中”。
摄像机到远程技术:塑造影视制作的未来
在这种全新的互联工作方式中,摄像机到远程技术是第一波变革。传统上,每日样片(即每天在制作中拍摄的原始录像片段)是要等到隔天才看得到。但有了摄像机到远程的技术,每日样片成了“即时样片”,纯粹因为一旦导演喊“Cut”(停),相应的录像片段不久后就可供播放查看。颠覆性的变革就在于:使数据在整个制作生命周期中实时可用。
视觉画面如此快地可供查看,有助于导演在片场上做出创意决策,这对效率而言是个巨大的提升。过去,导演必须等待查看拍好的底片内容后再予以批准,否则就要冒着昂贵的重新拍摄的风险,所以他们通常会等待。但有了摄像机到远程技术,导演和制作团队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拍摄的录像片段,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
此外,即时样片还可以异步查看,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观看录像片段。剪辑师和视觉特效主管可以跟踪拍摄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并提供意见,使后期制作变得更加轻松。灯光可以远程调整,动作也可以远程编排。
导演甚至不必亲临片场就可以把持创意话语权。在其他地方拍摄的另一剧组也可以实时征求导演的意见(例如要求演员换掉身上的毛衣),以免需要重新拍摄或在后期制作中处理额外的问题。连续性在影视制作中很重要,而远程技术能让不同团队的相关方以同样的信息源为依据,一起无缝地将整个故事拼凑起来。
此外是元数据。借助摄像机到远程工具,每一项素材都可以通过自定义的注释和详细信息(例如相机设置)进行编码,帮助团队对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一切繁琐的事务都通过数字方式处理,让制片人有更多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更多的创意,不必在实体的制作活页夹中寻找信息。
这种全新的影视制作环境可带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已开始逐渐显现。看一下亚马逊工作室出品的《魔戒:力量之戒》就知道了。这部电视剧堪称大制作,在其制作过程中利用了摄像机到远程技术实时地将人员和数据连接起来,从而促进数千人和团队(包括20家视觉特效公司)之间更轻松的协作。
永别了,信息孤岛!你好,互联信息通道!
传统的制作生命周期类似于接力赛,即一个团队完成工作后将项目交给下一个团队。可行是可行,但其实有个更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全互联的信息通道,让大家以同一个统一的数据集为依据进行工作,从而拆除线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孤岛”,为并行的工作流程让路。正如后期制作团队现已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拍摄的录像片段一样,未来他们也可以使用一种开放的生态系统(例如欧特克为传媒娱乐业建设的行业远程解决方案——欧特克Flow)来与导演分享剪辑片,以获得即时反馈。
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制作,各个团队随时可以视需要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提升各制作环节的效率。举例来说,剪辑师希望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尽早访问到数据,而不是等到杀青后才接手数据。在如今这一由远程技术驱动的制作环境中,剪辑师可以在摄像机还在片场上录像的同时,开始对录像片段进行剪辑。如此一来,后期制作也能参与到拍摄中来。像迪士尼影业出品的《花木兰》,就在拍摄过程中利用了一种互联的环境,将视觉特效团队参与进来。制作团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拍摄的录像片段,也就能够在每日结束时根据当天所拍摄的片段为制片人提供更准确的动画成本估算,这在影视制作界是前所未有的。
即使传媒娱乐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工作流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远程架构还是完全有能力容纳大规模的数据量级。我说的是拍字节级别的数据。一个拍字节(PB)约等于1000个太字节(TB)或9000亿页文本。随着图像分辨率提高,而且视觉特效要求大量的渲染能力,影视制作变得越来越复杂。2009年,《阿凡达》存储的数据总量为1PB,而2022年上映的《阿凡达:水之道》则使用了18.5PB。
然而,摄像机到远程技术只是这场颠覆性变革的开始。随着传媒娱乐专业人士开始在远程中连接数据并简化工作流程,将来会有更多可与开放标准互通的应用。举例来说,通用场景描述(USD)有助于在任何系统上创建的3D数据相互交换,如此一来,美术设计师可以使用自己想用的工具,不必因项目而异切换软件使用。
摄像机到远程技术消除了所有会打断创意思路的繁琐事务,让美术设计师可以专注于讲述故事。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为影视制作中的集体创作模式提供支持,不仅可保证连续性,也提高整个制作生命周期的效率。影视制作的未来已经到来,准备享受视听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