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视力如何造就虚拟现实设计中无限的视觉
妮菲塔莉王后墓坐落在埃及的帝后谷中,她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大王后,生前备受宠爱。墓穴的内壁布满复杂精美的绘画、象形文字铭文和白袍金黄头饰的王后肖像。这一历史遗址于1904年发现,至今已经过大规模的修复,但依然十分脆弱。
为了数字化地保存妮菲塔莉的墓穴,Simon Che de Boer和他的新西兰虚拟现实(VR)公司RealityVirtual制作了“妮菲塔莉:通往永恒之路”,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把观众带入埃及墓穴的虚拟浏览体验。“我觉得这是个保护历史的典型范例,它重构了人类已经失去或因腐蚀或气候环境因素可能失去的遗址、环境和场景,”Che de Boer说道。
为了复制墓穴精美的细节,Che de Boer捕捉了近4,000张遗址的照片,然后将摄影测量学(对照片进行测量的科学)与深度学习法相结合,进行处理和可视化。“从本质上说,我们能够把所有这些从现场捕捉到的数据输入电脑,电脑查看所有这些照片,并教自己去理解它正在查看的东西,”他说。
通过深度学习,Che de Boer和他的团队得以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更重要的是,深度学习使Che de Boer能够排除掉图像中的“瑕疵”。例如出口标记被周边的象形文字淡化并替代。“由于没有足够多的照片,我们发现了一个缺失的部位,或者有东西挡住了它,电脑有个基本功能,能够理解并画出这一部位,并从周边环境选取一些元素来填充,”他说道。
Che de Boer并不是第一次突破界限:尽管他的视力只有正常人的5%左右,他依然创造出了虚拟现实体验。“在妮菲塔莉墓穴的复原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能够像这样真正体会到它是那么令人敬畏,”他说。“我从来没有能够像这样近距离地体味到细微的局部。虚拟现实使我能够比进入真实世界更能身临其境。”
由于视力微弱,Che de Boer对周围的空间和情形尤为敏感,这是开发虚拟现实的恰到技能。“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必须记住我到过的地方,”他说。“我的整个生活就是对周围进行绘图,这样我才能外出。这对于摄影测量学来说是很好的技能,因为我需要知道我到过哪里,要去哪里。”
Che de Boer对虚拟现实的兴趣使他对重获已经失去的过去产生了激情,这不仅仅是为了世界,也是为他自己和他的女儿。2014年,他们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自己的家。经历了这一毁灭性的事故之后,Che de Boer就想重建他称之为家的地方。“我涉入[虚拟现实]的唯一理由就是想试试我能不能重建我的家,”他说。“我想找到一种复制家的途径,获得一种完结的感受。”
出于对电脑工作的热爱和对电脑制图的兴趣,Che de Boer开始探索虚拟现实。“我对它的背景一无所知,也没意识到有哪些局限,”他说道。“我一头扎了进去,事先没有一点正规的培训,甚至对自己做的东西没有任何基本了解。我制定了一个提纲;就想捕捉超现实。”
为了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这种真实的体验,Che de Boer把重点放在不完美的地方。“对我来说,这完全在于感觉到被创造的东西,”他说。“我从真实的世界中知道,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 [某种东西]非常真实,就是因为它有些地方不完美——不完美的完美。”
Che de Boer的加工处理对大多数人认为的虚拟现实开发可能性的局限提出了挑战。他没有从几千个细节点出发去获取一个现场片段,再添加更多的点加以完善,相反,他和他的团队采用了“暴力”(brute-force)手法。他们使用欧特克Maya进行3D建模,并采用智能的储存管理和资产管理技能,把10亿到400亿个点的细节“烘烤”到一个场景中去。一旦细节的水平达到要求,他们就使用欧特克Meshmixer作进一步的精细化和效率化:填补微孔、移除噪音、清洁艺术品。
细节是虚拟现实体验的关键部分,对Che de Boer来说事关重大。“我认为很多人受到细节的影响而没有意识到实际的事物,”他说。“而我可以看着一副图像,从艺术家的角度去感觉它。光线、情绪等等对我都很重要。这是一种后退一步,统揽全局的能力,而别人则过于注重细节,并习以为常。”
Che de Boer想继续纪实地记录不同的遗址,用数字方式对它们作永久性的保存。他在尝试如何虚拟再现2011年地震前的新西兰基督城大教堂。他还在进行一些目前还不能公布的遗址项目。“这些是老幼皆知但不容易前往的遗址,”他说。“我们希望使这种一般人一生中没有机会亲身经历的体验大众化。”
作为“生活片段”体验的倡导者,Che de Boer预计虚拟现实在未来能够满足人们对新型体验的渴望。“有的人就想受到震撼,置身于满怀敬畏的场景,就像一望无际的沙滩、断墙残垣的斗兽场,或神秘莫测的古墓,”他说。“如果真实的效果很好,那么就像身临其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