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进入电影行业意味着什么
- 人工智能具有制作、翻拍或混合现有镜头的能力,有望为电影制作带来重大变革。
- 人工智能可能应用于电影修复、着色等方面,甚至制作出不同角度的全新镜头。
- 为了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业界需要解决对艺术完整性和公平性的担忧,并考虑其对创作者和观众的整体影响是否利大于弊。
重新利用一部16年前的票房表现不佳的电影,这似乎不是个好主意,但巴兹·鲁尔曼去年利用他2008年关于二战的浪漫史诗电影《澳洲乱世情》的素材,重新制作出一部六集系列片,名为《远方牧场》,在Hulu流媒体网站播出。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利用以前未用过的材料,利用放映时间更长、系列连载的媒体,进一步探索针对原住民的制度性种族主义的主题。
正如鲁尔曼和Hulu网站所做的那样,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电影制作工具,已能对镜头进行重新利用,从而得出令人惊叹的效果,并且这也比较容易做到。确实,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从零开始创建全新的镜头,而不需把大牌演员请回片场。
但媒体和娱乐行业中普遍存在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因此还在2023年导致了两个最著名的艺术家行业工会举行罢工。对抗的一方是抗议的演员和作家,另一方是制片厂人员,双方都非常清楚人工智能将会继续存在下去。问题是,它将对媒体和娱乐行业产生多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
格雷格·弗莱瑟是曾获奥斯卡奖的电影摄影师,作品包括《沙丘》、《沙丘2》、《新蝙蝠侠》、《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等。他说:“墙有两边,事有利弊。汽车刚发明时,马车制造商可能会担心,‘嘿,我们以造马车为生,汽车岂不是要毁了我们的生计吗?’但从另一角度来想,‘嘿,我们以造马车为生,天啊,现在可以把发动机装进马车里。’这下你就变成汽车制造商了。”
弗莱瑟指出,重新利用旧电影或现有电影的市场已经形成,只是还没涉及人工智能。导演彼得·杰克逊在2021年的纪录片系列《披头士乐队:回归》和2018年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中使用了开创性的图像和声音增强技术,把过去的老镜头通过数字化恢复到符合现代标准的水平。在后一部影片中,需要对镜头进行重新定时,使之比20世纪初手摇电影特有的快动作抖动更自然,然后由唇读专家撰写配音文稿,重新录制高清的配音。
人工智能难道不能做到这一切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的话,制片厂难道不愿为此付费吗?
学术界有两项进展,展示了人工智能工具可如何帮助制作、翻拍或混合电影。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最近有一项突破性技术RE:Color,可用人工智能为单色(黑白)镜头着色。虽然自动的图像着色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以前需要密集的劳动,而且效果太鲜明、但不太真实。
第二个进步是康奈尔科技校区和谷歌研究院合作开发的DynIBaR软件,它采用现有素材,从新的角度创制出影片,从另一个视角显示所描绘的场景。到目前为止,DynIBaR的主要用途是图像稳定,但不难想象通过后续的算法可以从场景中的另一个物理位置展开视角,比如从一个背景角色的视角来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制作出一部全新的电影。
像这样的工具已经对现实世界中的媒体和娱乐行业产生了实际影响。2023年11月,华纳音乐集团宣布正在制作一部法国已故歌手伊迪丝·琵雅芙的动画传记片,其中通过人工智能根据电影和音频录音再现出她的音容笑貌。
人工智能前景
人工智能已经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重新利用现有内容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Game Clubz公司创始人Vlad Susanu指出游戏行业实现持续收入的方式的相似之处。他说:“这些工具非常有助于从已有的旧材料中获得更多利润,有点像可下载内容和扩展包让游戏赚钱的时间不断延长。对经典电影进行着色和混音,可能会吸引更多观众订阅流媒体或按次付费购买,尤其是不喜欢黑白旧版的年轻人群。”
想象一下,在电影节或流媒体上以逼真的色彩展示美国著名喜剧明星马克思五兄弟的全部作品,或者从一个次要角色的视角重新讲述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故事——比如从海格巫师的视角重新演绎《哈利·波特》电影,或从C-3PO机器人的视角重现《星球大战》。
但是,即使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这样做吗?人们主要担忧的是能否保持艺术的完整性。艺术一直被认为是唯一一个人类独占几千年的领域,如果是计算机来进行创作,还能算是艺术吗?如果允许用人工智能来重新加工人类创造的艺术品,是否会对艺术家及其原创作品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由于流媒体服务仍然相对较新,而且在经历了2023年长达六个月的好莱坞大罢工后,2024年的影片发行显然会青黄不接,因此制片工作室目前可能不会很关心艺术完整性的问题。他们可能不会轻易放弃由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片广阔的未开发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它有一个强大的市场,”弗莱瑟说。“能够用老的经典电影来做到这一点,这些电影可能无法用IMAX或大屏幕观看,因为底片已经严重退化。利润将推动一切,不幸的是,这就是现实。虽然我不认为马克思兄弟的电影能赚到十亿美元,或者猫王的老电影在影院频频上映,但还是可能会赚些钱的。”
正如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ug X Labs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华纳传媒、Sling Media、CBS互动媒体等公司的前产品管理副总裁)Jeremy Toeman所说,这主要关系到那些坐拥大量资产的公司——准确地说,坐拥上百年资产的公司。
他说:“我在华纳传媒了解到,历史悠久的视觉内容公司坐拥着庞大的库存,其中大部分没有使用,也没有赚钱。通过人工智能,版权人能将他们的知识财产从历史的垃圾箱中翻出来重新利用。无论是用于训练新模型,还是用于生成式产品,都为任何拥有知识财产的人提供了新的机会。传媒公司应该将此视为重大的扩张良机。”
风险与回报
尽管人工智能对媒体和娱乐行业和新闻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不仅是上传一下电影文件、点击一下“变色”按钮那么简单,做这些工作的计算能力不是免费的。正如Toeman所说,“从旧档案资料中训练出新的大型语言模型,要花费不少成本。”
尽管如此,财力雄厚的好莱坞不缺这几个钱,尤其是眼看着数百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或流媒体订阅者飞速增长的前景似乎触手可及。Toeman说,大多数制片工作室和版权所有者应该不需花太多成本就能重新利用他们过去的作品。
风险可能更多在于声誉和文化的许多方面。1980年代后期媒体大亨泰德·特纳曾大张旗鼓地为黑白电影着色,但迅速遭到著名评论家和许多电影制作人的强烈反对。虽然着色电影在初期曾有利可图,但评价等级却不断下降。1994年特纳公司推出特纳经典电影频道时,所放映的老电影就保留了起初的黑白方式。
在某些方面,重新利用旧电影来生成新的作品似乎轻而易举。流媒体的革命使得该行业不断需要新内容,使用人工智能来混合现有的电影和节目则可能会满足这些需求,从而长期推动盈利增长。
软件开发员兼安全分析师Kelly Indah曾为科技行业新闻网站Increditools写过有关人工智能的文章,她也这么认为,但也提出一个警告。“(对内容作品的需求)已经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增长,这非常令人担忧,因为观众似乎永不满足,而且不太在乎作品的质量和原创性。”
华特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勃·艾格与Indah有同感,认为作品太多反而是坏事,他在去年年底的投资者财报电话会议上解释说,该公司曾经“不够专注”。他说,现在公司开始更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我们的创作中,卓越创意是唯一的优先事项,激励着我们前进。”
如果问到是否用人工智能从现有作品中制作出新内容,答案可能与是否创作任何艺术作品一样——只要作品够好,为什么不呢?如果作品做得好,就不仅是销售电影或节目,而是销售一种体验,这就让人愿意付费来换取。